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812)
一、 学科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0年获批授权。本学科下设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3年获批)、计算机系统结构(2010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2003年获批)3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十一五”江西省重点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70%。
本学科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坚持学科交叉融合,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为研发平台,紧密结合产业、服务地方,在分布式计算理论与技术、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技术、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及核地学信息处理与解释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培育专门型人才,是我国及江西省核地学信息处理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人才基地。
学科特色主要体现为:
(1)核地学信息处理方向研究成果显著,颇具区域特色。近年来,学科紧跟地学与核学科发展前沿,在地学软件及其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行业软件标准化与测评、智能算法与智能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应用与方法支撑。学科点70%以上纵向课题均围绕放射性核地学领域信息处理需求展开。
(2)核地学信息处理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颇受行业欢迎。学科点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坚持在课程教学中贯穿核地学应用实例,在科研实践中围绕核地学信息处理实践,不断引导学生构筑具有核地学信息处理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了毕业生服务核军工本领,颇受行业欢迎。
学科方向
1.计算机系统结构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3.计算机应用技术
4.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二、 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具备如下能力: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求实和团结合作精神,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及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三、 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4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四、 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研究生自主个性化发展。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系统知识和前沿技术。每位研究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研究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参与互选的研究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导师在为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执行。
4、学位课程的教学一般是课程讲授,其他课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讲授、讨论班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严格按《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加强阶段性考核,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五、 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
一 |
二 |
三 |
|||||||
学位课程 |
公共基础课 |
10001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2 |
2 |
√ |
|
|
6个学分 |
10000001 |
科技英语阅读 EST Reading |
76 |
3 |
√ |
√ |
|
|||
10000002 |
学术交流口语 Academic Writing and Presentation |
32 |
1 |
√ |
√ |
|
|||
专业必修课 |
12040101 |
算法分析与设计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lgorithms |
32 |
2 |
√ |
|
|
4门课 8个学分 |
|
12040102 |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
32 |
2 |
√ |
|
|
|||
12040103 |
高级软件工程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32 |
2 |
√ |
|
|
|||
12040104 |
计算机体系结构 Computer Architecture |
32 |
2 |
√ |
|
|
|||
非学位课程 |
专业选修课 |
1204010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前沿 The Frontie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2 |
2 |
|
√ |
|
至少10个学分(5--8门课,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
|
12040107 |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Computer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
32 |
2 |
|
√ |
|
|||
12040108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Data Warehousing and Data Mining |
32 |
2 |
|
√ |
|
|||
12040111 |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mbedded systems |
32 |
2 |
|
√ |
|
|||
12040112 |
高级计算机网络 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 |
32 |
2 |
|
√ |
|
|||
12040137 |
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Processing |
32 |
2 |
|
√ |
|
|||
12040138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32 |
2 |
|
√ |
|
|||
12040136 |
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
32 |
2 |
|
√ |
|
|||
公共选修课 |
|
(1)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必选);(2)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科学类研究生必选)。 |
16 |
1 |
√ |
|
|
至少2个学分(具体课程详见附录) |
|
|
《第二外语》、《科技写作》、《创新创业》等课程 |
16 |
1 |
√ |
|
|
|||
必修培养环节 |
12000002 |
文献综述 |
|
1 |
|
|
√ |
6个学分(任一环节未完成不能申请答辩)
|
|
12000003 |
开题报告 |
|
1 |
|
|
√ |
|||
12000004 |
学术活动 |
|
1 |
|
|
√ |
|||
12000000 |
双创活动 |
|
2 |
|
|
|
|||
12000005 |
教学科研实践 |
|
1 |
|
|
|
|||
补修课程 |
针对跨专业及同等学历录取的学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
不计学分(2~4门课) |
|||||||
毕业总学分 |
32 |
六、 必修环节
1、双创活动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论坛、专题讲座、报告、比赛、学术交流会、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创业体验和创新认知的机会,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精神,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2、文献综述
要求研究生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及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3、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度的重要前提。我校所有研究生均必须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考察研究生选题的前沿性、可行性、创新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参考文献引用的合理性,文字表达的清晰性。
4、学术活动
为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硕士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本学科要为硕士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开设学科前沿讲座等不少于6次/年。在读期间,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应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的学术会议,应听取不少于10场由校内外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 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院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合格后计1 个学分。
5、教学科研实践
研究生科研实践是指研究生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作,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之外的科学实验、调研、实验数据的处
理分析与报告编写、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外文文献翻译、文献资料整理等工作;教学实践是指承担本、专科生的部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课辅导课程设计、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考试及考察的阅卷等。
七、 学位基本要求
按照《东华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